登录 注册 退出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特产 > 地方美食 正文

汪曾祺笔下的“吃早茶”

作者:admin 时间:2022-09-21
导读:

作者:姚维儒

来源:扬州学习平台

汪曾祺19岁离开江苏高邮,故乡吃早茶的习惯被他完整地记下来。关于吃早茶,他在《如意楼和得意楼》《徙》《八千岁》和《文章余事》等文章里都有描写。

张卓君 摄

“扬州人早上皮包水(上茶馆),晚上水包皮(上澡堂子)。扬八属(扬州所属八县)莫不如此,我们那个小县城就有不少茶楼。汪家所在的竺家巷是一条不很长也不宽的巷子,巷口就有两家茶馆。一家叫如意楼,一家叫得意楼。”

上茶馆并不是专为喝茶。茶当然是要喝的,但主要是去吃点心,叙旧聊天,所以“上茶馆”又称“吃早茶”。

“明天我请你吃早茶。”“我的东,我的东!”“我先说的,我先说的!”彼此都很真诚、谦和与主动。上茶馆要比请吃烧饼、油条、豆浆、阳春面要“正式”得多,也上得了台面。

汪曾祺笔下的八千岁在东大街算是有“面子”的人物。有“客人”,他照例早上要请上茶馆,上茶馆是喝茶,吃包子、蒸饺、烧卖,一般都是叫一笼“杂花色”,陪客的照例只吃三只,喝茶,其余的都是客人吃。这个名堂叫“一壶三点”。八千岁也循例待客,但他自己并不吃包点,从隔壁烧饼店买两个烧饼带去。他这个只能叫“一壶两饼”了。

汪曾祺《徙》里的高北溟很孤僻,不出人情,不随份子,几乎与人不通庆吊,他家从不请客,他也从不赴宴。对于同事之间为了联络感情,时常轮流做东,约好了在星期天早上“吃早茶”之类的聚会,高先生概不参加。后来高先生心境好了,为人处世也发生了些变化,对校中同仁的宴请也会参加,席间也谈谈校务。他偶尔也会备几样便菜,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,在家里赏荷小聚。原五小的一位教员听到此事,编了一条歇后语:“高北凕请客——破天荒。”

如意楼的胡二老板是个很勤勉的人。每天早起,店门才开,他即到店。他各处巡视,尝尝肉馅咸淡,切开揉好的面,看看蜂窝眼的大小。我们这里包包子的面不能发得太大,不像北方的包子,过于暄腾,得发得只起小孔,谓之“小酵面”,这样才筋道,而且不会把汤汁渗进包子皮。然后,切下一小块面,在烧红的火叉上烙一烙,闻闻面香,看兑碱兑得是否得当,胡二老板每天都要验视一下,方才放心。然后,就坐下来和师傅们一同擀皮子,刮馅儿,包包子、烧卖、蒸饺……如意楼做点心的有三个人,加上胡二老板自己,四个。胡二老板坐在靠外的一张矮板凳上,为的是有熟客来时,好起来打个招呼:“您来啦!您请楼上坐!”客人点点头,就一步一步登上了楼梯。

得意楼吴老板自己不会做点心,整天只是坐在账桌边写账。账桌上放着一包香烟,不时点火抽一根,蹙着眉头想心事。相比之下,得意楼就显得颇为黯淡。如意楼高朋满座,得意楼茶客不多。上得意楼的多是上城完粮的小乡绅,抑或是住客栈的外地人,本街的茶客少。有些是上了如意楼楼上一看,没有空座,才改主意上对面的。其实两家卖的东西差不多,只是大家都爱上如意楼罢了。

高邮现在的包子店很多,爱上谁家,都是自个儿的事。

汪老感叹:“我们那里的人过去的生活真是够悠闲的。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一次,吃早茶的风气还有,但大家吃起来都是匆匆忙忙的了。恐怕原来的生活节奏也是需要变一变。”倘若时光倒流,汪老现在再回家乡看一看,情况似乎又变了。退休的群体庞大,他们有的是时间,各色人等、各种群体成了茶馆的主角。一顿早茶泡上一两个小时似乎奢侈,但若以正餐心态视之,并不过分。况且一日之计在于晨,早餐居三顿饭食之首,开全日心态之始,又岂可等闲食之。

汪曾祺在去西南联大之前,经常随家人上茶馆吃早茶,去西南联大后依然喜欢泡茶馆。他说: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,就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。茶馆离翠湖很近,从翠湖吹来的风里,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。”当然,在云南昆明泡茶馆不是为了吃包子,是消磨时间,为了写文章。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"真想不到会有人会打赏,言语也许对你并不重要,但我还是谢谢你。"
给文化网打赏打赏
汪曾祺笔下的“吃早茶”
扫码支持
扫码打赏,你说多少就多少
2
5
10
20
50
自定义
您当前余额:元
微信
余额

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打开微信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打开QQ钱包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加载中~
加载中~

相关推荐:

Copyright © 2018-2030 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 15266660787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874号
鲁ICP备17056173号-5
Top